首页 | 新闻动态 | 建设成就 | 代表风采 | 历史回眸 | 视频播报 | 图片记录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
2018-12-06 10:13     (点击: )

 

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 全面建设

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永清

(2018年12月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我省推进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我校加快实现强校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分析研判新的机遇挑战,谋划确定未来一段时期的办学思路和重点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大学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号召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为实现强校发展新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七年来,全校师生努力把第十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的办学实践,“十二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稳步实施,学校成为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获评“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确定为我省首批国内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办学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大学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党在学校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发扬“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实施了对俄办学战略和巩固文科优势、大力发展理工科、全面振兴外语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构筑了“教学为基础、科研为支撑、学科为龙头、管理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了以《黑龙江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七年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深化,综合改革稳步实施,学术组织日益健全,党内监督扎实开展,民主管理有序推进,内设机构整合优化,校院两级领导班子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程序不断规范,学校成为我省学科门类全、专业覆盖广、综合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

(二)思想政治基础更加稳固

学校党委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四级九种”理论学习体系,开展了政治理论素养、红色大学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身边人榜样等主题教育成立了我省首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扎实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专题课教学。强化学生教育管理,实施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党员先锋、学风建设“三大工程”和新生起航、毕业生远航、在校生立德修身“三大计划”,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我校学生连续8年获大学生年度人物、道德模范、自强之星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实行职务、职称、职级3线晋升,我校辅导员连续6届获全省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冠军、1人获全国第一名,连续9年获全省辅导员年度人物、3人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或年度人物提名奖。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坚持师德师风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一票否决”。筑牢意识形态阵地,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各类报告、讲座、论坛和网络阵地管理,成立了全省高校首家新媒体联盟。加强了对党外知识分子和群众团体的政治引领,积极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学校荣获全国“资助工作典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宣部命名表彰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

(三)对俄办学影响日益扩大

学校党委积极弘扬对俄办学传统,组建俄语学部,不断巩固深化以培养高水平对俄人才为核心的全方位对俄办学体系。俄语学科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俄语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培养高水平俄语人才的改革与成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俄学院获首批国家试点学院,与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一体化建设,中俄联合培养学生成效明显。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原有辞典编写基础上,《新时代俄汉详解大词典》历经几代人努力成功出版,成为迄今为止收词最全、篇幅最大的俄汉词典。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俄国际术语研究中心、黑龙江首个高级翻译学院等教学科研平台陆续建成运行。七年来,学校共接收俄罗斯来华留学生3200余人次,是俄罗斯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学校。通过开展对俄汉语推广、承办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参与联合搜寻安葬苏军烈士遗骸、担任政府部门顾问等形式,有效服务了“一带一路”建设。

(四)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

学校党委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生源质量,一批次录取省份增至29个,一批次省控线以上学生录取比例增至92%。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工作,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落地执行,深入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与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共建了新闻传播学院,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建了法律人才实践教育基地。建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课程10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6部,完成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深入实施,稳步推进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导师队伍、课程建设等改革工作。“3+X”教学评估体系运转平稳,“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进展,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了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五)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学校党委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并重,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省内领先地位,推动自然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七年来,科研经费总量达到6.39亿元,学术论文和著作质量不断提高,高水平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1600余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新增2个省级智库,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2项,占全省高校三分之一,位列全国高校前30名,包揽我省省属高校所获全部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实现了我省零的突破。全省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4项成果全部来自我校。“满族文化抢救开发与研究”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军工保密三级资质、国家国防科工局项目4项,获批建设了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我校此类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新增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1项,组建了全国首家甜菜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新材料、化学化工、光纤传感技术、物联网应用、食品科学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获发明专利700余项。与镇江、海门、大庆、七台河等地市合作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基纳米碳材料等多个技术开发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六)学科建设再创佳绩

学校党委大力加强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七年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至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8个增至3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由12个增至15个,获“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4个,学位授权点布局和结构显著优化。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达到A级水平,哲学学科达到B+级水平,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达到B级水平,化学学科达到B-级水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被我省确定为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等5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化学、材料和工程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行列。化学材料与传感技术1个学科群、哲学等12个一级学科获批为省重点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增至28个,学科发展速度和整体实力居省属高校前列

(七)师资队伍逐步壮大

学校党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强校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确定为学校第一办学战略,出台了党管人才系列政策,实现了师资队伍的系统升级。七年来,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至86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增至1049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8%和66.8%。吸引高层次人才取得突破,引进首届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优秀青年博士近200人。人才培育成效显著,“长江学者”增至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5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增至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增至23人,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增至32人,“龙江学者”增至27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和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增至27人,教师队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八)国际化办学有序推进

学校党委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和渠道,已和4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聘任了830多人次的国外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组建了中法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等7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稳步推进了与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合作的中法学院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共建的我国第一所在俄孔子学院运营良好,正在与多米尼加圣多明各理工大学筹建我校第二所孔子学院。七年来,学校共接收了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来华留学生1.1万余名,接待国外来访团组170余个,通过了全国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公派220余名教师和1800余名学生到国外访学和学习,派遣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近千人,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九)民生工作扎实开展

学校党委始终把民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主楼改扩建和文博楼、综合实验实训大楼建设等重大工程。七年来,投入2.1亿元用于地下管网、学生宿舍、食堂、浴池等维修改造,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供暖并网。投入7000余万元解决了离退休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历史陈欠实施了校园一卡通,更新了校门智能管理系统,建立教工餐厅,开通后勤服务大厅,加强了平安校园建设。坚持每年为师生体检,提高了教职工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对多名患重大疾病的师生进行了救助。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召开各类招聘会3000余场次,学生年终就业率增至近90%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700余个。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校园宽带网络提速和无线网络全覆盖,OA办公系统等多个管理服务平台运行良好。学校成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十)从严管党治党形成常态

学校党委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生态建设。从严落实党建责任,认真执行了领导班子成员党建联系点、述责述廉、签状明责、督查考核、谈心谈话、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坚持实行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扎实开展党组织书记分级述职评议,有效传导了工作压力从严抓好党内教育,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和“作风整顿”等教育和活动,有效提高了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七年来,召开校院(处)两级民主生活会600余次,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1100余人次。从严建好基层党支部,实施了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工程和党支部书记“带头人工程”,分类制定了合格党员标准,创建了15个基层党建示范基地。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凡提四必”,全面推行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开展了消化超设机构和干部、领导干部出国(境)证照集中管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档案清理审核认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工作。从严做好巡视整改,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接受了2轮专项巡视,第一轮巡视整改工作成效明显,工作经验在省委巡视办内部通报中进行了介绍推广;第二轮巡视整改正在有序推进,除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配备问题将于2019年底完成外,其余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整改。从严正风肃纪反腐坚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查考评,举行了“反腐倡廉大讲堂”、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在全国取得重要反响。加大违纪问题惩处力度,七年来,处置问题线索195件,立案21件,处分27人学校纪委荣获全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总体看学校有“3大短板”,即结构性短板、治理性短板和条件性短板。其中结构性短板主要表现为:本科生规模较大、研究生规模较小;学科专业布局过散、发展不协调,应用和交叉研究较弱,科技成果产业化比例较低;高水平人才总量少,中青年骨干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行政管理人员年龄老化,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偏低。治理性短板主要表现为:决策相对集权,人、财、物、事权集中在学校层面居多,学院发展自主性和发展动力不足,部分干部工作能力和担当意识还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改革创新劲头不足,制度执行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内控体系不健全,精细化程度不够,工作效率不高。条件性短板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行政用房紧张,教学、科研、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办学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少,节能减排、减员增效压力较大,办学效益不高;民生福祉水平距离教职工期待仍有较大差距等等。

此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启新征程,我们还要积极应对立德树人、内涵发展、“双一流”建设、从严治党等4大挑战,认真抵御特色丧失、质量不高、风气不正、竞争乏力等4大风险,努力克服观念束缚、利益藩篱、路径依赖、能力不足等4大阻力,有效解决优化布局、建强队伍、提高标准、强化担当等4大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在发挥优长、彰显特色上做文章,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上下功夫,在补齐短板、解决问题上动真格,不断开创办学事业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发展须臾离不开党的领导,时刻不能放松内涵建设。回顾过去七年的工作,我们抓住了关键时期,打赢了攻坚之役,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基本实现了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学校建设成为“省部共建、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得益于社会各方面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全校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学校第十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黑龙江大学发展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向离任的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统战各界和海内外校友,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强校发展的总体思路

随着我国发展迈进新时代、龙江发展步入新时期,教育强国、高教强省开启新征程,全校上下必须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登高望远、乘势而进。

(一)明确强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实现强校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把握办学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弘扬黑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谋篇布局,聚焦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担当作为,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一流本科、一流学科、一流队伍和一流作风,奋力书写教育“奋进之笔”龙江篇章的黑大精彩答卷。

(二)坚定强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站在新时代和新时期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分三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黑大梦。第一步:到2021年、建校80周年之际,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黑大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日渐成熟,对俄办学影响力持续彰显;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力争1个一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5-6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3-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和民生福祉有效改善,书卷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跻身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行列。第二步:到2031年、建校90周年之际,力争2个以上一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左右一级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成果数量稳步增长,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规模获得较大提升,学校稳居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前列。第三步:到2041年、建校100周年之际,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极大增强,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百年强校!

(三)抢抓强校发展的重要机遇

纵观世情、国情、省情,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空前活跃,世界各国都把科技作为强盛之基,把创新作为进步之魂,把人才作为发展之本。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发源地和培育地,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作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重大部署。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把科教强省作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六个强省”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教育的基本方略,对学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一带一路”“东北振兴”“双一流建设”等重要发展机遇,为我们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发挥对俄办学特色、集聚高水平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提供了宽广舞台、注入了强大动力。综合判断,在众多发展契机的牵引下,高等教育格局正在加速整合重构,随之而来的是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办学资源的重新分配,是教学、科研、学科、人才等核心竞争要素的新一轮博弈,各高校呈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发展态势,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担当作为,奋勇争先、赢得主动。

(四)优化强校发展的进取路径

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实现强校发展目标,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发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聚焦教学、科研和学科需要,促进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和服务保障等实现良性循环,全力建设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奋发有为的人才队伍;实施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围绕国家和我省“双一流”建设要求,加强学科分类规划和分层建设,打造若干国际、国家、省、校一流学科;实施以对俄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方位对俄办学战略,整合对俄办学资源,收紧拳头做大事,提升服务国家和龙江对俄战略能力。要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入手,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好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大文章;从加强学风校风、师德师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入手,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硬、效率高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队伍,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做好提升师生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大文章;从挖掘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能力,做好提升社会美誉度和创新驱动力大文章。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教学、科研、学科、管理服务协调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交叉研究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标志性成果等硬指标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培育协调发展,学生、学者、学术与学风协调发展,办学水平提升与民生福祉改善协调发展。努力在特色黑大、高水平黑大、现代化黑大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各项工作形成黑大风格、彰显黑大智慧、展现黑大气魄。

三、全面落实强校发展各项任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不是给定的存在状态,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需要全体黑大人团结起来,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在省部共建、省局共建的大平台上,深入实施教学、科研、学科、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筑牢强校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巩固教学在强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具有黑大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入推进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对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努力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深入实施“卓越”和“拔尖”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加强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创新教育教学形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广“互联网+教学”,大力发展“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支持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课题和项目研究,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机制,建立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资源,引导教师以科研成果引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证书、接受多种实践训练,促进创业与学业、专业、就业更好结合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围绕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强化学生教育体验,增强教师教学有效性,建立评价、反馈、引导、反思、改进相结合的良性教学评价机制。

(二)发挥科研在强校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促进交叉研究。主动参与国家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前瞻性重大项目的预研工作,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和重大创新,创造条件支持广大教师申获高层次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理论和应用成果,力争在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加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国内、省内公认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型智库;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打造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开放高效的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瞄准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畅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机制,参股控股一批科技型企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资本化。深化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依法赋予科研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围绕成果创造性、实用性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度等核心要素完善科研激励评价体系。

(三)增强学科在强校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全面落实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建设战略,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实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提升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门机构,设立对俄问题研究专项,促进外语学科和非外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努力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提升计划,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晋档升级,建设国内知名、省内领先、实力雄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实施ESI学科排名提升计划,推动化学、材料、工程学科ESI世界前1%排名前移,整合生命、农学等其他理工科学科资源,培育新的ESI排名前1%学科增长点。进一步加强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实施学科整体实力提升计划,深入落实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加强高水平学科内涵建设,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学科增列一级学科硕士或博士授权点,以项目制方式促进各学科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在不同层级上争创一流,努力形成布局合理、高原崛起、高峰凸显的学科建设体系。

(四)激发人才在强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固巢留凤、筑巢引凤。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和校友资源的支撑作用,瞄准学术前沿、对准高层次人才短板、找准重点目标,形成人才引进的优先次序和长远规划。不遗余力培养人才,深入实施“黑大英才”计划,选拔一批优秀人才进行特殊支持,实行目标管理、梯次培育,加快构建校内人才“金字塔”,形成教师成长进阶、施展才干的完整链条。继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拓宽青年教师深造渠道,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想方设法激励人才,进一步优化符合学校特点的职称评聘政策和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四级薪酬”分配制度,让知识和价值的直接创造者体验到更多的尊重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努力在引进或培养院士上实现零的突破,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龙江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数量上实现稳步增长,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属高校的人才高地。

(五)彰显特色在强校发展中的牵引作用

坚持把培育和巩固办学特色作为强校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扶优扶新、扶需扶特,促进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继续强化对俄办学特色,深入实施全方位对俄办学战略,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对俄办学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俄语学部实体化建设,有效整合对俄教学科研单位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培养更多具有黑大规格的高层次一流对俄人才,产出更多代表黑大水平的高端对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非俄语学科专业的对俄办学潜力,广泛培育对俄教学和科研优势,形成全方位对俄办学格局。厚植哲学社会科学特色,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集群优势,大力开展跨学科、战略型、前沿性研究,培育标志性学术成果。加强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深入推进满族文化、国学等研究的传承和创新,努力在解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上发出黑大声音。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对人才培养和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增益作用,强化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的教育培养,不断增强黑大学子的文化涵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培育理工科的后发优势和错位发展优势,做精做强做大化学、材料、能源、食品、军工等特色研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实现特色学科专业与区域特色产业对接,不断拓展特色服务领域。注重科教协同,打造若干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引领的优势专业群,提高学生成才率。

(六)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模式。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校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认真落实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探索实行理事会制度,促进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的协调配合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四级薪酬”、校院两级管理、大部制等改革为牵动,进一步优化院系和职能处室设置,打通管理壁垒,下放管理权限,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优化财务、资产、审计、校办企业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加速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等改革,做好增收节支,提高管理服务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培育优良的法治文化。

(七)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体系

树立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校园。发挥信息技术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作用,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广大教师创新教学形式和教育模式,建设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提升现代大学的信息化治理水平,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整合教学、科研、学工、财务、人事、后勤等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通信息孤岛,形成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质效。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校园网建设,继续推进校园宽带网络提速,提升无线网络质量,做好网络安全防护,确保师生用网安全。

(八)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办学体系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重点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提升国际学术声誉,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支持中外合作科研机构建设,多领域开展双边政府资助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建设3-5个俄、英文授课学位课程体系,逐步加大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学生比例。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积极引进、邀请海外高层次专家学者来校工作、访问和讲学,多渠道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高水平大学学习。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严格日常管理,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建好2所孔子学院,广泛开展中外人文合作交流。

(九)进一步完善民生福祉保障体系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改善民生,让全校上下共享学校发展成果。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和增长机制,继续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进一步加强校园综合治理,持续推动后勤问题整改,加快智慧后勤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后勤大部制改革,提升师生满意度。继续改善水、电、暖、路、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做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推进校园区、家属区社会化管理改革,改造老旧小区便民服务设施,提高物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改进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教室、实验室、宿舍、图书馆、运动场等建设,启动研究生公寓项目,建好幼儿园、职工之家和教工餐厅。积极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建立健全教职工个人房产、单身教职工公寓、引进人才周转房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推进住房货币化补贴和家属住宅产权办理。完善学生帮扶体系,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认真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提高年度体检质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继承发扬学校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的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强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必须不折不扣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贯穿于办学治校全过程。要旗帜鲜明尊崇党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四个服务”、践行“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让全校党员干部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坚强党性、百炼成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全面发展、高校意识形态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重要讲话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和师生党员党的意识和组织意识,自觉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认真贯彻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涵养,丰富完善“四级九种”理论学习体系,引导全校师生信守党的政治主张、学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听党话、跟党走。

(二)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用,加快形成黑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风格和话语体系。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专题课教学,合理设置教学规模,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校、学会感恩、潜心向学、奉献社会。积极弘扬延安传统,传承根于延安、源于抗大的红色基因,持续开展党史、校史和革命传统主题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党务人员。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夯实分层次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做好学业预警、德育学分、“易班”等品牌工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健全“十大育人”体系,引导全校教职工落实立德树人责任,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升各级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把控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落实好“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加强对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校办期刊等管理。加强“三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和师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校园舆情工作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引导把控舆情热点,大力整治有害信息,让主流思想、科学真理、理性声音占领网络高地。认真做好维稳工作,加强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防止极端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在校园传播,关心关注关爱少数民族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严守保密纪律,加强对涉外人员的教育引导,确保广大师生在重大是非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确保党委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等重要职责。深入落实校长法定职权,确保校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议,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健全议事决策制度,严格执行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人才使用、重要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重大评价评奖活动等要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认真执行书记校长定期沟通制度,引导班子成员主动围绕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开展工作,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目标责任制方法,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院系党的领导,建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选拔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中有威望的干部担任书记、院长,党员院长一般应同时担任副书记,根据需要配齐专职副书记。认真落实二级学院党组织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发展功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决定有效贯彻执行。

(五)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和人才队伍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要求。认真执行干部选任条例等制度,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制定干部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完善处、科级领导干部选任程序,实行处级领导干部任期制,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制,加大优秀青年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坚持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全校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探索推进领导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坚持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与“四级薪酬”改革相衔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综合运用,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推动从严监督干部常态化,坚持从严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继续加强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出国(境)证照和干部档案管理,认真落实提醒、函询、诫勉谈话制度,努力打造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做好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加快推进党委人才工作决定落实落地。完善校院两级人才工作管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人事、教学、科研、学科等部门各司其职,教学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继续加大对学术带头人、科研能手、教学名师、杰出校友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六)提高基层组织党建质量

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完善教育管理、联系服务、支持保障和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持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以党员标准和“四讲四有”标准推进强校发展的有效途径。细化校院(处)两级领导班子及成员抓党建工作的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责任,继续推行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考核和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书记述职承诺清单、问题清单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继续实施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工程和党支部书记“带头人工程”,打造一批样板党支部,创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全面激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做到中心任务到哪里、党员专家就在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作用就体现到哪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化党员队伍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校建设,严格组织生活,继续做好足额收缴党费、清理失联党员等工作。加大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物质支持和人力支撑,进一步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表彰制度,努力让基层党务工作者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七)做好统战、群团、离退休和校友工作

组织带领各方力量坚定不移跟党走。强化统战工作,研究制定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党外人士的思想引领,充分调动党外人士参政议政、投身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党委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增强群众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权益。落实好离退休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离退休职工活动场所建设,支持“老科协”“关工委”开展工作。加强与海内外校友的沟通联系,建好校友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校友支持、参与母校建设的方式渠道,实现校友与母校共赢发展。

(八)凝聚敢担当善作为的向上向善风气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持续反对“四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精神,盯紧盯住会议、差旅、接待、公务出国、用房用车等重点环节,避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变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听取师生意见,带头查摆问题、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氛围。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深入推进“五制一化”,精简机构,理顺职能,提高效率,积极弘扬从严从实工作作风,坚决整治不良工作作风,促进“小机关”实现“大服务”。树立优良教风和师德师风,全面落实“四有”教师标准,深入落实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方案,系统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严肃查处违反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行为,在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坚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培育优良学风,促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师在抓学风上的主导作用,严格教学组织、课堂纪律和出勤管理。严肃学术纪律,加大对师生学术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完善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制度,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深入抓好巡视整改,以问题倒逼改革,用制度堵塞漏洞,把巡视发现的痛点变成规范工作的拐点,不断将整改工作引向深入。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进一步落实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及成员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案双查”“一问三责”等要求,将工作压力传导至每一名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党委各职能部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责、主业意识,做好宣传教育、从严管理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督查考评等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突出纪委的监督责任,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强化对二级单位“一把手”和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干部的监督。把纪律规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定期开展规矩规则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组建“黑龙江大学廉政警示教育中心”,引导全校党员干部按照党章要求规范言行,不断增强追求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形成良好的纪律文化和廉政文化。进一步规范职权运行,提高制度执行效力,运用流程管理、风险管理等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防控纪律、作风和廉洁等方面的风险,确保各项职权在党纪校规允许的框架内有序运行。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纪律审查力度,着力解决发生在师生身边的违纪问题,对各类程度较轻的违纪行为早抓早管、及时处理曝光,对“少数”“极少数”严重违纪行为坚决施以重拳,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步伐坚定。强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发扬黑大精神、汇集黑大智慧、凝聚黑大力量,以改革抓住机遇、用创新应对挑战、凭实干共建家园,为全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黑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统战部  地址:哈尔滨市学府路74号
电话:0451-86609105  邮编:150080